所谓 zakka,拿水杯举例,就是你每天随手端起的一个水杯,不仅仅可以喝水,还可以让你感到开心。
全世界大约没有比日本更喜欢生活杂货的地方。那种喜欢是对每一件商品背后的劳动时间发自内心的欣赏和推崇。不夸张地说,日本传统手工艺得以在机器大工业下得以保存,也与这种欣赏不无关系。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是日本 21_21 design sight 美术馆里杂货展展出的最后一天。这个由设计师深泽直人、三宅一生等人联合举办、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在落幕之时迎来了最多的访客。
“我们在这里举办了很多次展览,这次的杂货展,是人气最高的。” 21_21 design sight 的工作人员对《好奇心日报》说。
21_21 design sight 美术馆由安藤忠雄、深泽直人、三宅一生共同打造。自2007 年落成以来,举办了大大小小各种专业化的展览。相对于以前的个展,这一次的展览“欣赏门槛”看似不高,按照杂货展解说员的说法,就是“毕竟人人都喜欢杂货。”
杂货展入口
展品
日本对生活杂货有个称呼,叫做 zakka。 zakka 是日文“雑貨”的罗马音。然而细究背后的含义,杂货和 zakka 还是有略微区别的。
比起杂货,zakka 更多代表的是一种附加价值更高的商品。也就是说,以前你会因为杂货的使用价值而购买它。那么现在,你可能仅仅因为喜欢某一件 zakka 的设计而购买它,这个时候你所考虑的,更多的是使用价值之外的东西。
或者换个说法,各种等级的生活用品都可以被称之为杂货,但只有经过仔细设计、通过扎实工艺制作出来的那些,才可以被称作 zakka。日本人对于 zakka 的态度细微而郑重,你可以看到从零售店到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场合提起这个词,其中不乏如奢侈品店一般的精巧店铺,里面销售的也不过是黄油刀、雨伞、勺子、手帕等日常用品。著名的中川政七老铺,就是这一行的典型代表(我们曾经写过它,请看文末延伸阅读)。
可以说,zakka 这个词在日本乃至其他推崇它的地区有了更为深层的含义,它所指向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物品本身。
那么,zakka 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展会图,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杂货
zakka 在日本的普及,主要有两个契机,一个是明治维新时期的开放政策,另一个,则是昭和时代的民艺运动的兴起。
17 世纪初,荷兰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垄断了与日本的贸易,这个时候起,各种各样的舶来品来到了日本,吹玻璃和玻璃切割等技术也输入到了日本。日本的工艺制品开始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明治维新时期,逐步促成了日本人对工业标准的认识。到了 1920 年左右,日本开始探索现代设计。这个时期包豪斯思潮传入日本,藏田周忠、丰口克平等人创立了型而工房,旨在把工艺品设计标准规格化,并且实现大量生产,向大众普及。
在日本逐渐国际化的同时,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充斥了日本人的生活。其对立面,倡导民艺的运动开始萌芽。1926 年,柳宗悦、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等人联名发表了《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 年,创办日本民艺馆。
作为“民艺”一词的创造者,柳宗悦这样解释它的含义:民艺,简单说来,就是普通民众日常所用的器具杂货。
《民艺的意味》
不过更重要的是,柳宗悦强调民艺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机械生产的对立面上的。他认为,民艺是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只有建立在手工基础之上的日常器具,才能被称作民艺——你很容易把这些描述和如今被频频提起的“匠心”、“职人”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它们的确有相当多的关联。
在柳宗悦看来,民艺是一种精神修养,日本作为一个手工业之国,为了延续日本的传统之美,必须重视民艺、发展手工业。民艺的衰落即工艺的衰落,而工艺衰落之后,必然带来审美的退后。
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日本全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日本人开始重新审视工艺和艺术的界限。“民艺”作为工艺和艺术的结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1950 年代开始,机械化时代使得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在这种背景之下,日本开始进一步审视手工艺品的价值。设置日本手作协会,工业设计师秋冈芳夫等人在日本宣扬手作文化,并设立了多个手工工作室扶持更多的手工艺人。
如果你最近有看日本晨间剧《当家姐姐》的话,应该对大桥镇子的生平不会陌生。
大桥镇子在 1948 年创办了杂志《生活手帖》,在 1954 年,开始连载对市面上流通的生活用品进行分析测评的文章,判定哪些生活用品才是消费者真正所需要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并且逐渐在日本社会形成了对生活用品的批判之风。
在《生活手贴》之后,越来越多的同类日本杂志涌现。这些杂志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教你如何更好地生活。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关于生活杂货的推荐信息,似乎拥有了这些东西,你就可以 have a better life。由此,对日常生活杂货的重视,也成为了日本人的普遍共识。
商业化的成功,是 zakka 之风盛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问起日式设计,可能你脑海中第一个闪现出来的词就是“简单”。日式极简设计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还得感谢无印良品(值得一提的是,zakka 展的策展人之一深泽直人,就是无印良品株式会社的创意总监)。但是在日本本土,除了无印良品之外销售日常生活杂货的零售商不胜枚举。
其中一个为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去过日本的中国消费者)所知的,就是 Loft 。它通常在市中心开始巨大的商场,里面的商品尽可能满足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从化妆品到家具,手帐到服装,Loft 有多达 100 多个分类的商品,近 5000 多名正式员工,全国店铺的月销售总额高达 1000 亿日元。
如果要说 Loft 和无印良品的区别,就是前者兼容并蓄,更像个买手店,风格也不尽相同;而无印良品的商品有统一的美学,它们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这样即便是设计生活杂货,也在表达统一的生活理念。
Loft 作为一个杂货专门店的成功,也证实了 zakka 拥有的广大的消费群体,同时可以看到,zakka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了大众的追捧。
loft:为了喜欢所有的人,所以我喜欢所有的物品。这样,我就喜欢全世界。
正因为这样的背景,深泽直人和三宅一生等人举办的 zakka 展才会吸引如此之多的关注。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注重生活美学的国度对生活态度的完整表达:有制造这些商品的人、有负责挑选并销售它们的零售商、有中立评判体系的媒体、有成熟消费观念并不断扩大的消费群体。现在,又有了替所有这些做总结和思考的展览。
如今中国的杂货消费也有向 zakka 靠拢的趋势(这个词本身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上述的产业链,正是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理应具备的元素。
谈论起 zakka,这次杂货展的主办方是这么说的:“现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许多被叫做 zakka 的事物。正如杂字所言,这些事物通常无法分类,经常会发生变化,显得很混杂。然而在这里面,被定义为 zakka 的这一类事物,代表着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的新的生活习惯。zakka 提供给你多种选择,根据你自己的喜好,你可以很方便地买到这些小东西。zakka 的存在,是现代人的生活空间里,必不可少的。”
这个展览的好处在于既有统一的挑选标准,但又千人千面。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和生活喜好去审视这些展品。
此外,这个杂货展在满足游客的购买意愿上面,也花费了一些心思。
展览有相应的网页,把出展的 12 组作品都放在了上面。在这个网页上,你可以为你喜欢的展品投票,获得“want it”数较高的展品,会被放置在展会的入口处的概念店里进行贩卖。这样的评选活动一个月进行一次,在整个展会期间,总共更换了三次出售的商品。
在杂货展的合作网站上,你可以标记哪些展品是你想要的
我们在现场采访了一位叫做 Bruno 的参观者。他除了看展之外,还希望在东京拥有一场愉快的买买买之旅。“杂货,对我来说,是可以给我带来快乐的事物。就像在这个展览上,你可以看到很多的杂货,它们或许有着相似的功能,设计却各异。这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有的东西,当你把它买回家的时候,购买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他说。
另一位参观者 Emily 来自澳洲,这是她第三次来到东京。这一次,她和朋友一起来到了杂货展,她仔细地端详着展会上的每一个设计。
“这个很有意思,这里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小小的,我非常喜欢它们。其实我们的生活里,很多东西都显得太大了。”
她喜欢日本的设计,并且认为这些兼具实用和设计感的日本杂货,是她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你知道的。我们每天都在大房子里进进出出,与很多人一起共事,我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箱子里面,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这使我感到厌倦。而杂货,就像是为我的生活开了一扇窗。”
如你所见,zakka 的发展史就像是一部社会生活的变迁史。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之时,我们有更多去探访更大世界的可能。当生活选择日渐丰富的时候,人们开始重视内心,关注一种细碎的平常,因为其中隐藏着更隐秘的“自我”。
换句话说,zakka 所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总希望在各种奔忙之中有一些慰籍,比如你每天随手端起的一个水杯,不仅仅可以喝水,还可以让你感到开心。而一个关注 zakka 的社会,生活精细化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说来矛盾的是,zakka 作为对抗千篇一律工业化大生产而风行的产物,恰恰是消费社会最高程度的体现。与其说它是一种工艺传承,不如说它是一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