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0日至18日,应日本政府邀请,我有幸作为“2008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框架下最后一批中国青年团中的一员,访问日本。为增进对日本人民的进一步了解,真切感受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日本接待方特地为我们公务员分团安排了“民宿”活动。11月15日,我在名古屋市绿区有松地区的小柳津夫妇家度过了难忘的一天时光。
平实中感受生活本色
召开民宿家庭见面会后,我就正式开始和小柳津夫妇两人的单独行动了。小柳津夫妇两人居住在名古屋的绿区,从地理位置上说算是名古屋的近郊,离我们分团住处较远。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我是特殊的客人而驾驶私家车前来迎接,而是非常坦然地邀请我乘坐地铁前往他们家。
下了地铁,穿过一片独门独院的居民小楼,来到他们租赁的公寓楼前。他们告诉我,那些独栋小楼的房主生活相对比较优越,而他们由于资金并不宽裕,所以暂时租住在这相对低廉却出行方便的公寓楼里。公寓楼结构近似我国大学的集体宿舍,一眼望去,长长的走廊两侧分布着很多住户。他们的房间并不大,两室一厅,但是一进屋,就可以看到他们特意为我这个远方来客布置一新的榻榻米卧具,让我顿感惊喜和温馨。午餐也非常简单,由女主人亲自制作的年糕菜汤,被笑称为日本“一锅鲜”。吃得虽然简单,但大家边吃边聊,同样有滋有味。
说实话,从见面到午饭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内的经历,和我的预想还真有较大差别。两位主人恰如其分的热情态度,顺其自然的招待方式,使我真切地意识到自己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感受”的——越是普通,越是本色的东西,就越是有价值。
生活细节体现环保意识
日本人重视节能环保的意识和举措有口皆碑。我有意识地观察了这方面内容,果然名不虚传。
我注意到小柳津家马桶的设计非常有特色。一般,中国人家中的马桶进水过程是直接在马桶水箱里“暗箱操作”。就算一些住户有时将洗衣剩水等用于冲厕,也无外乎直接倒入马桶内,或是干脆掀开水箱盖灌入。小柳津家的马桶水箱很小,水箱的盖体其实就是一个浅浅的水槽,水槽上方装有一根细长的水管,打开水管,水先流入水槽,再通过槽底漏口直接进入水箱。这个“水龙头—水槽—水箱”的连环设计具有超级节能的优势。
除了硬件设施,小柳津夫妇环保意识也很强。在小柳津家吃完酸奶,小柳津女士指导我把酸奶杯外的一圈说明撕下——因为这是纸,所以要撕下扔在纸质垃圾类中;而酸奶杯是塑料,要扔在塑料垃圾类中。他们不但自觉采用垃圾分类,而且如此细致至极,这个举动对我震动很大。
居家同时参与社会公益
日本女性婚后有较大一部分不再工作而成为家庭主妇,小柳津女士便是一例。通过和她的对话,我对日本的家庭主妇有了一定认识。
以小柳津女士为例,她会时常前往附近的类似成人学校的教育机构从事一些事务性工作,一般每周2至3次,每次2至3小时。这些工作都是义务的。同时她还定期参加社区举办的英语培训,当然,这也是免费的。据她介绍,在日本,大部分家庭主妇除了日常家务外,都会像她一样或多或少参与一些社会工作。她们积极并且愉快地从事一些公益类工作,同时又从另一些公益类活动中学习知识,享受权利。
在中国,一般将居家女性分为两类人群:第一类人群大都为“名媛贵妇”,她们依靠殷实家境,不用工作同样可以享受优越生活;第二类人群则属于迫不得已,她们具有相对较低的文化素养,因为没有社会必需的劳动技能,无法被社会接纳获得工作,主要在家料理家务。不管哪一类,她们一定程度上都与社会有些割裂与疏离。然而,日本的家庭主妇和社会之间非但没有因为“居家”而疏远,反而更通过“社区公益”拉近了距离。家庭主妇这个占较大比重的群体参与并且构建起了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一环,形成了一种很好的良性循环。个人去养老院、残疾儿童学校、社区学校等地方服务,不显得尴尬和突兀,也不需要介绍信。社区服务、公益劳动没有固定模式和强制性,而成为人们一种自然的习惯,成为普通人的一种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