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日是什么?这问题问得有点奇怪。
不,本人只是效法凤凰电视的“爱情是什么”而发问的。
“爱情是什么呢?”爱情是鲜花,是献身,是相依相靠。一百个人的回答可以有一百种,一百种都是正确答案。
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十八岁时,她说爱情只是那么一眼。到二十岁她倾心于会接吻的他。进入三十岁,她说爱情就是爱得死去活来。而人到中年她想爱情是永不变心……
凤凰电视的访谈者则说,爱情是一种习惯。只是一种习惯。某老公突然不在了,突然听不到他的鼾声,太太失眠了,就像失恋一样。
哈日是什么?同样,一百个人可以有一百种回答。一百种都是正确的。
老“新华侨”的笔者以为,哈日也只是一种习惯。
习惯于日本的山清水秀,习惯于日本的温泉文化,习惯于这里的交通发达,购物方便以及一流的服务态度等等。习惯了感觉也就钝化了。天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并不觉得新鲜,突然回到北京的灰蒙蒙之中,“哈求”一声喷嚏,感冒了,得了回乡感冒症,狠狠地打喷嚏,但不敢说脏不敢说不习惯。难道你不习惯于自己的故土?难道你不爱国。不,不对,这大有叛国之嫌。大声地吼一句: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台湾某君说,大陆人个个爱国,太爱国了。我劝你们少爱点国,多爱点人。但本人还是不敢多爱人,躲着他也躲着“ 哈日派”这个词。哈日”的“哈”本来自台语,且作一番“索文解字”:“哈”原指烟瘾酒瘾即“哈烟”“哈酒”,后引申为痴女“哈男人”等等。以“哈日”在台湾风光的大有人在,比如女流作家“哈日杏子”,以洋洋自得的口吻,大书特书庆幸自己患了“哈日症”。
网载:港刊对台湾“哈日”的解释是:对日本事物痴迷沉疴,甚至幻想自己是日本人。在香港,“哈日”则更是一种时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本地对日本流行文化、娱乐、精品(如日剧、漫画、电子游戏机)及时尚打扮(如BabyG手表、PN化装风)的追捧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应接不暇的地步。”那么,在大陆“哈日”该如何注释呢?
不知为什么,在中国流行的观念中,你可以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想方设法混他们的国籍,生“香蕉”崽,养混血儿,就是别爱日本别“归化”,即便归了化了也请少说为佳。中国民众向来不喜欢日本,何况中日关系正处于冰冻时期。所以即便开着日本车,用着日本电器,也绝不说自己“ 哈日”。在他们眼里,哈日是什么?先说一则在中国流传甚广的政治笑话——
某一天某村子来了五个“三个代表” 宣传员。村民问村长:不是三个代表吗?怎么来了五个人?
村长:“三个代表”不是人。(潜台词)
村民:那么,“三个代表”是什么东西?
村长:“三个代表”不是东西。(潜台词)
哄堂大笑。——那么,你想含沙射影,骂“哈日”不是人,“哈日”不是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