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设计园林是一场禅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米拉·洛克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5-27 11:44:22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编者按】:枡野俊明的人生中有两个密不可分的角色:日本古刹建功寺第18代主持和传统园林设计师。他说,他一直穿这“两双草鞋”前行,有时是这双,有时是那双,但始终就是这两双鞋。而如果园林是“心灵停驻的独特的精神空间”,那设计园林就是“一场充满禅意的修行”。


从小禅宗寺院中长大,又师从日本著名园林设计大师齐藤圣雄,枡野俊明如今是享誉国际的枯山水大师,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当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之一”,现担任日本造园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多摩美术大学环境学科教授,有30多年景观设计经验。


他的作品遍布日本全国和海外,常常给人以清新沉静的气息,又蕴含了浓浓的禅意,既继承了日本园林艺术的精髓,又体现了独特的人生哲学观。他将设计园林比作禅修,将“内心的精神”通过造园艺术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禅宗花园:枡野俊明的禅意设计》这本书集结了枡野俊明的37件经典作品,从日本传统园林到现代园林,从工程细部到整体,深度剖析了日本禅宗美学。让读者在枡野俊明的作品中,感受日本审美意识中的简素、枯高、静寂、幽玄、自然与脱俗。同时通过作者米拉·洛克(美国建筑设计师,同时也是精通日本文化的学者)的解读与对话,进一步了解枡野俊明作品中的美学世界。



《禅宗花园:枡野俊明的禅意设计》米拉·洛克 著,陈望 译;2020年4月;中信出版集团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录其中的三个经典案例,以及作者米拉·洛克和枡野俊明的对话,通过图片与文字一起感受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的禅宗美学。


银鳞庄(Ginrinsō)


(银鳞庄旅馆 神奈川县箱根,1986 年)


银鳞庄旅馆位于箱根山地度假休闲区,设计考虑了选址和特定访客。它是一家最初靠捕获鲱鱼盈利的公司的小型招待旅馆,因此得名“银鳞”。银鳞庄旅馆为周末去放松的员工设计,居住区令人联想到传统的数寄屋风格旅馆,占据了T形场地的北部; 园林围绕着场地周边,主要部分向南展开。



位于箱根山地度假休闲区的银鳞庄旅馆。 (本文图片均为中信出版集团 图)


从客房和公共空间可以获得花园主要景区的重要视点。传统榻榻米铺装的客房为延伸到水池处的广阔草坪提供景框,背景是以高大的双叠瀑布为特征的山冈。山冈强调了花园的纵向布局,也把视点引向更远处。不管是在室内赏园,还是在园中赏园,精心布置的庭院都能平衡视点,为眼睛和心灵提供多样体验。


踏步石从客房外铺至园中,人们可以随之穿越草坪再经平缓的拱桥跨过水池。砾石小径从水池处攀缘而上延伸至山后。它蜿蜒穿过浓密的杜鹃花丛、繁盛的树木,令人想起山中小路。小径绵延到山顶,那里是10米高的瀑布的起点,在那里可以回望客房和远山。人们观赏的景色和体验随园路而变化,可以体会山间幽清小径的静寂,也可以在桥上驻足片刻欣赏池中多彩的观赏鲤鱼,聆听瀑布的水溅山石声。



雅致的夜灯提亮了色彩,营造出与白天迥异的风景。


满足浴室观景需要的更小型园林折进场地西北角,一面墙把它和主园分隔开,显得更加封闭和私密。其特征是毛石堆砌的点缀着植物小山、穿过前景的砾石铺地,以及循踏步石可到达的石头手水钵。低矮的山用地被植物做绿化,以砾石构成基底。几株因树形和色彩选定的特色树木被精心种植在山上,形成视觉上的重点和焦点。



叠级瀑布以高度和持续的声响成为园中焦点,也把人们的视点吸引至庭园高处。平缓的拱桥连接着与客房毗邻的草坪和小径,小径穿过树篱循山坡而上,深入到浓密的人工林中。


人们一般是星期五晚上到达,星期日离店,为了夜间观赏,银鳞庄园林的主要区域都覆盖了雅致的灯光。照明设备隐藏在树篱和山石后,白天察觉不到,到了晚上,它们会照亮园中的特别景致,如拱桥、水池边的石灯。在人们停留的两夜中,多变的照明方式满足了人们以不同方式观看和体验庭园的乐趣。


龙门庭(Ryūmontei)


(祇园寺,茨城县水户市,1999年)


龙门庭位于祇园寺主园内,院墙和树篱界定了龙门庭的范围。该园的特点是布置了一组使人联想起龙门瀑的岩石,庭园也由此得名。“龙门瀑”源自鲤鱼越过龙门可以化龙的典故,意指经历禅的磨炼可以通往开悟之途。瀑布是传统日本园林的典型装置之一。龙门庭中还有梳理过的白色砾石海洋、以粗糙岩石建构的岛屿和各种植物。该园还有一层象征意义:庭园中的主要立石代表了寺院的创建者。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庭园的整体设计,枡野把庭园和寺院历史联系起来,使之具有独特性。


坐在数寄屋式样的紫云台接待厅的榻榻米上,建筑内外的空间构成的丰富层次依次映入眼帘。梁柱结构同地板和屋檐形成庭园景致的“画框”。推开障子,能看到铺设的木地板,这有助于把建筑内部空间与室外空间联系起来。


耙过的砾石环绕在岩石岛屿周围,搭接在低矮的人工堆筑土山边缘,成为枯瀑布的延伸。位于庭园远处角落里的枯瀑布是个动态元素,从高处流向白色的砾石海形成强烈的动感。布置在砾石海洋中的岩石中,有一块岩石形状格外方正,与其他岩石形成对比,使人们进一步领悟园中元素的运用。



梳理过的砾石顺着岩石“海岛”和苔藓“海岸线”的轮廓,在庭园前景中形成动感的图案。


与梳理过的砾石相接的低矮土丘上,精心布置着苔藓、蕨类植物、灌木,岩石组也位于土丘上,其中包含了象征祇园寺创建者东皋心越的立石。土丘背后高墙涂刷白色灰浆,纯白的墙面强调了植物的色彩——枫叶的绿色和红色,以及杜鹃花的粉色。墙体的垂直突显了土丘的舒缓和砾石海的水平。观者的视线随着耙过的砾石掠过土丘边缘,穿过石板桥,结束于庭园转角,留下景外之景的余味。



象征祇园寺创建者东皋心越的立石。



枯山水园的砾石河从靠近园墙的 龙门瀑开始,流过石板桥,流向寺院建筑。


风磨白练的庭(Fuma Byakuren Plaza) (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茨城县筑波市,1993 年)


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广场庭园和传统日本园林没有相似之处,却秉持同一基本原则:庭园是“‘精神的表达’......是日本传统艺术的精华。”枡野俊明以人类对金属的发现为基础,明确了这一庭园应有的精神。他想象着美国淘金潮时期的掘金者遭遇的艰苦的自然环境,他想象着土地干涸、植被稀疏、树木寥寥并严重缺水的景象,他描绘着掘金者聚集在水源周围恢复体力、分享故事的图景。他注意到了往昔掘金者卓绝的个人奋斗和如今的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即他们都要经历一场“孤绝之战”。


庭院围绕着研究大楼,园中元素的自然形态与建筑物的直线造型形成强烈对比。从研究院主出入口进入庭园,园林呈现一系列水平层次。几何形石材覆盖地表,厚重巨大的粗石和树木置于其间。靠近枯河处,刻板的几何图形发生变化,铺地石材形成不太规整的地面。对观者来说,用材的变化展示着动态。



由长方形踏步石组成的笔直通道象征着理性,通道与石河相交处是微微拱起的石板。


河石填充的枯河床比地表面略低,蜿蜒穿过广场,时宽时窄。河的源头是一片由同类石头组成的三角形河床。岩石间飘散着薄雾,在硬质景观中形成片刻的柔和。这代表掘金者用来恢复体力的泉水。河切断人行道,流经像是很久以前由大自然摆放在那儿的巨石,穿过缩在场地一角的青草地。河在靠近源头对角的位置终止,中间嵌入一块岩石。



薄雾从庭园一角升起,润泽了干燥的景观,也营造出神秘感。 两块并置的沉重粗石后面,浓雾从三角形的河床上弥漫开来。


散置于整个广场的敦厚石板经过调整,朝向基本相同,像是多年来以风和水的力量形成的山脉。广场上这些岩石和少数几棵树木增添了庭园的整体高度,巨大的岩石展现着自然的威力和宏大的尺度。岩石表面粗糙不平,以此代表开采时留下的痕迹。这些细节与岩石的尺度形成对比。被绿色覆盖的角落区氛围轻松,研究人员可以在此聚集,交流思想。庭园名为“风磨白练的庭”,意指风磨砺着研究人员的心智,这一点以岩石的质感体现。



庭园中人工痕迹与自然形态、几何形状与天然图案的结合,无不体现着科学的理性与直觉。


两条狭窄的石径穿过草坪,把副入口与庭园的铺石地面连接起来。一条路曲折,光润圆滑的踏步石蜿蜒穿过绿茵;另一条笔直快捷,长方形石材从角落直达主入口。笔直的路径是个强元素,不间断地穿过草地上蜿蜒的带状路,两次跨过枯河床。路的终点并没有采用空一块铺路石的做法,而是把最后一块矩形石头雕刻成路面石,跨接于河床之上。这条直路与河流源头的三角形河床是自然景观中的两处保留有人工干涉痕迹的造型。通道的尺寸只容单人通行,河床附近也不鼓励人聚集。适合聚集的场合在自然中,在有绿植处;在那儿,研究人员可以在景观中舒缓身心,还能获得友情。



禅学大师、园林设计师枡野俊明 枡野俊明Twitter 图


对话枡野俊明


作者: 在总持寺开始禅宗修行时,哪些工作或训练对后来的设计有所帮助?


枡野: 不论在哪里进行禅宗修行,首先要彻底清除日常思索的所有内容,必须最大限度地从心理和身体方面摒弃这些内容,以产生感恩之情。例如,训练之初,我们不能伸腿,腿是麻木的,不能活动自如,这样就体会到能伸腿的感激心情。禅宗修行要去除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自由和欲望。通过体验这种去除欲望的过程,外附之物就去掉了。这不同于理性地获取知识。修行者能逐渐领悟到感恩的重要性。


修行中,三心二意绝对行不通。每项任务都要逐步并逐项地完成,并理解其中含义;每一个活动都必须全身心投入。如果因不努力而失败,要向所有人谢罪,才能得到原谅。习惯于这样的态度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最好是努力不要让同样的错误出现两次。


禅宗训练中获得的体验,对于设计中的奋斗态度有极大的作用:为能从事设计工作感恩,做事情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欲望,开始聆听泥土和自然中的独有品质,充分考虑使用空间的人的心理状态等等。由此,设计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逐一认真完成这些任务时,禅宗训练的确深深影响了我对待设计的态度。没有禅宗修炼,就不可能有我当下的设计。



从西见寺入口向南望去,通过梅华庭沿路花园,可见宏伟的山门。


作者: 你曾说:“在禅的状态,人的内心是不能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达的,要努力用静默来浓缩一切。”这种“静默”怎样体现在园林中?


枡野: 禅宗倡导佛教徒通过直觉观察获得启示,即“不立文字”;人心灵的觉醒只能靠心与心的交流实现,即“教外别传”。最重要的部分不能用语言或文字传达,即使弟子们有所感悟,也不可能传授这种觉醒。这样,“静默”便出现了,它创造机会让人思考。


我的作品不强调形式。我的目标是营造人们愿意一直专心观察的园林,因为目不转睛地注视能创造反省的机会。通过反省,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当前的生活形态、个体的生存等,各种问题都能相继明了于心。我一直很看重作品能提供怎样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我的作品必须强调目的性。我渴望营造人们心向往之的优美清新的空间。


作者: 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里讲述了广受欢迎的著名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孙千宗旦如何把茶道中侘寂与佛教相关联。他解释说,侘寂与佛教修行的道德规范“六波罗蜜”中的禅 定相一致。“六波罗蜜”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智慧,这些规范是如何引导您的园林设计工作的呢?


枡野: “六波罗蜜”是佛教基本教义。设计庭园时我的感觉是自己在有意识地布施。它不同于做慈善般给予钱财,而是种讲说行为,我把佛教教义植入园林,带着让人们感受生之趣的情感工作。这是一种希望人们直面我设计的庭园时,能够感受到这种心态的情感。


对我来说,庭园设计也是持戒的环节。通过每日坚持不懈的努力,场景中所有事物都将展现自己的情感。这是非常紧张的过程。对此,我必须用冥想保持自我。当然,持戒并不只是应用于园林设计中,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坚持这一点。我专注于那种情结,发挥它的智慧。设计园林时,有时我必须同个人情感相对抗。即便身体疲劳、极度紧张,我也会忍耐,努力继续。这就是忍辱的要求。在我的园林设计中,“六波罗蜜”是鲜活的。庭园设计是我的修行领域。



防府市火葬场的悠久苑庭园的启程园中,植物、砾石和具有山一般肌理的岩石穿插点缀地面,使地面看上去好似一片片云。


作者: 在庭园设计过程中,有具体的禅宗公案可以提供帮助吗?


枡野: 有两种类型的公案:“古则公案”和“现状公案”。古则公案是著名禅宗门派创建者遗留下来的重要方法,可以作为点拨弟子开悟的引导工具。现状公案就是当下呈现在眼前的世界,用于深入探讨世界的当前状态。两种公案类型殊途同归。佛教的原则是领悟“绝对真理”,通过古则公案,我们了解禅宗门派创始人开悟的一刻;运用现状公案,我们可以懂得现在如何生活。两种都影响了我的庭园设计。


作者: 通过茶道,你了解了“日本的美感和日本的价值意识”。还有其他学习这些准则的途径吗?


枡野: “茶道”“书道”“花道”“剑道”及其他包含“道”的日本艺术和武学等,都与禅有着深刻的联系。通过修行这些“道”,对生活之道的掌握就精进了——禅的思考和修行流转不息。“美感”和“价值意识”体现了禅宗根源的完整思想。“用心过好每个瞬间”很重要,在茶道中,这一点体现为“一期一会”。谈论日本文化是无法撇开禅的,精通禅即掌握了日本的美感和价值意识。



在水扶桑旅馆的无心庭中,一块西面雕有佛像的手水钵。


作者: 久松真一曾归纳了禅宗艺术的特点:不均齐、简素、枯高、自然、幽玄、脱俗和静寂。设计庭园时,您会有意运用这些美学原则吗?


枡野: 久松真一非常透彻地捕捉到了禅宗艺术的特质,按照易于理解的方式做了分类。这是非常有用的分类,将禅宗艺术诠释得很清楚。可是禅宗艺术并不应被如此分类,这些特点是同时存在于禅宗艺术之中的。禅宗艺术的美是明确可见的。


但无论如何,如果能做到不均齐、简素、自然、幽玄、静寂,枯高和脱俗便能自然而然地达成。以美来表达禅时,与其刻意创作,不如顺其自然。


作者: 如何描述传统日本人对于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当今日本社会中改变了吗?有怎样的变化?


枡野: 对日本人来说,与自然同住始终是最珍贵的。日本人的生活之道和对美的理解在于季节的变换。通过在居住空间内感受机会季节转换,“美感”和“价值意识”应时而生。


然而,在现代社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在逐年减少。城市中缺乏能感受到自然的空间,墙体和玻璃分隔了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此外,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不再关注室外空间变化。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城市中必须尽可能地保留可以接触到自然的场所,建筑设计应回归日本的传统。



日本乐港酒店的天井园中,透过雪见障子可以看到竹质光悦垣掩映着仿效山脉的岩石。


作者: 你注意到感受季节变化的重要,这是佛理中无常的实例。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如何看待无常在当今生活中的作用?在你的庭园中,如何表现无常,为什么要表现无常?


枡野: 实际上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什么处于停顿状态,所有事物都在逐渐地持续变化——无常即事实。人们习惯了每天过着同样日子的感觉,但此时此刻不会再有第二次。生活着同时感受无常,这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世界的本质。季节变化是让人们感受无常最直接的方式。快节奏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怕的毒药,麻痹了人类对无常的感受。事实上,认为所有事物都在取悦于人是一种格外危险的情绪。


因此,为了对绝非固定不变的美有特别的意识,我不用静止的美设计园林。苔藓上的树影、水面倒映的月色和园景、无时不变化的阴影等,这些都表达了稍纵即逝的美永无止境。美经常被忽视,要培养能感受丰富性的意识。我一直都很注重这点。



京都府立接待厅庭园。铺装的平台和深远的屋檐把接待建筑的室内空间延伸到园林中,而园中的水池与岛紧邻平台外,把自然引入室内。


作者: 你希望人们如何观赏你的庭园?


枡野: 要看人们怎样与园林接触,我希望人们把园林看作心无旁骛地审视自身的场所。在观赏园林时要超越园林自身的美,把眼中的园林和自身看作一体。庭园中的岩石、树木、水都在表现真实;在禅学里,这叫佛相。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